文/张勇
柴禾,是从前乡村生活的必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用柴禾做饭的日子,让人难忘。
我的爷爷奶奶在乡村,我的父母也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人,在那个岁月,生产队夏秋大忙后,会将有限的庄稼秸秆分给各家各户。我家13口人,柴禾总是不够。自然,就得在闲余时间去捡拾柴禾。
最好的柴禾是树枝和玉米芯,其次就是棉花、玉米秸秆、麦草、麦糠、树叶、枯草等。好多的庄稼秸秆用来喂养牲口家畜,所以,乡亲们特别珍惜柴禾,挖玉米秆时,都要连根挖出,洒落的秸秆也要捡起来,冬日玉米秆用来喂羊,羊吃过的玉米秆才用来烧火。
夏收结束,生产队就将麦秸堆放成大蘑菇堆,顶上还要抹一层泥保护,这样水就不会渗进去霉坏麦秸。大小麦秸堆成了我们孩童捉迷藏、攀援玩耍的好地方。玉米秸要捆起来竖蹲在墙旁。棉花秆上的棉花摘完之后就垒起来,棉花秆这柴禾不怕雨淋的。玉米芯是最上等的柴禾。乡亲们会一根一根垒在家里,都舍不得烧。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搬家的时候,母亲积攒下来的玉米芯,隔壁几家人抢着要。
秋季是积攒柴禾的重要季节,利用闲余时间,我们去扫落叶,拿着竹筢和扫帚,背着背篓,去路旁、河道、田野。抢着扫,急着装,唯恐被别人扫去。
我们去田野拔断棉秆根,拿着棍夹,挎着竹篮,寻找大人拔棉秆时断了的棉根,再使劲夹住露出地面的那一短截猛压,就拔出来了。然后放进竹篮或者背篓,回家后还要剥根皮,根皮可以交收购站的,还能换点钱。
挖完玉米秆之后,大片大片的玉米地生产队用拖拉机深翻,那些没挖尽的玉米根就会被翻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拿着小?头弹掉泥土,放进竹篮或者背篓,玉米根像大蜂窝一样,晒干后,烧起来火旺,是理想的柴禾。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握着小?头,深一脚浅一脚在深翻的泥土地里争着跑、抢着找的那个情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秋忙假,我们学生帮着家里干农活,之外,抽时间就去田野沟畔、山坡、河道路旁割野草、挖野枣刺,晒干便是柴。枣刺烧起来好烧,火有劲。但枣刺满身都带刺,不好捆绑,不好运回家。
总之,一年四季,都会为柴禾而忙乎,家里堆几堆柴禾,那心里就会踏实。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富裕了,煤炭渐渐替代了柴禾,直到现在,煤气灶、天然气、电磁炉普遍使用,柴禾彻底退出了乡村,乡村厨房实现了“电气化”。蓦然回首,爷爷奶奶走过的柴禾时代充满艰辛,父母跨越柴禾走进煤炭时代也烟熏火燎,我们这一代和下一辈幸福多了,享受着电气化,生活洁净轻松,这个充满幸福的新时代,都源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不断强盛,源于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个70华诞的喜庆时光,我们深深地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不断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