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供电农网改造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
信息来源:iooeoo.com 时间: 2012-10-23 浏览次数:517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大步子,赤礁村的村民们“念起”了海洋“致富经”,改变了乡村面貌。如今,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闻名遐迩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佳”重点示范村。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赤礁村阳兴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书和对此感触颇深。
2003年,敢于“吃螃蟹”的陈书和与几位在外打工,手头较“宽裕”的村民合资办起了村里首个海产品加工厂,主要从事紫菜原料的简单加工。大伙儿满心欢喜地指望着早点出效益,早点分红利。可没想到加工厂营业不到半年,就遭遇了“绊脚石”,陈书和也因此狠狠地跌了一跤。
“过去电压不稳定,我们那5台5.5千瓦的紫菜甩干机三天两头罢工。自发电成本太贵,电力跟不上,产品不理想,销路成问题。当时几个合伙人都想退股不干了。但我很看好沙埔紫菜,品质好,如果做得好,那可是淘金啊!当时万事俱备,就欠东风。”陈书和说。
为让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速,2008年,福清市市镇两级投入280万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福清供电公司立即组织专业小组对赤礁村电力线路进行重新规划,架设了新线路,增加了新台区,率先对电力设施进行改造。稳定的电力供应,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赤礁村也由此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村民们瞄准目标,借电力之势,做起了“海洋经济”的大文章,从海上“掘金”,种起紫菜,海带,养起花蛤、鲍鱼。
坚持就是胜利。2009年至今,村里的“掘金第一人”陈书和挣得个盆满锰满,他的紫菜产品品质优良,他的公司也从最初30人不到的作坊式加工厂,成长为可吸纳120多位村民就业的加工公司。
陈书和告诉记者,现在听着机器稳健的轰鸣声,就觉得生活幸福而踏实。他的公司每年的经济效益以20%的速度稳健增长,陈书和明年还打算再投入五百万元,添设备、扩厂房,发展紫菜深加工,开足马力,大干一场!
而在阳兴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从事紫菜加工的村民陈小芳,和在公司上班的“乡里乡亲“们也都深深体会到这种幸福与满足感。在“家门口”就业,既能顾及家庭,每个月还能领到2000多元工资,待遇一年比一年好。看着自己加工的紫菜销往全国各地,陈小芳幸福地坦言,从过去的家庭主妇到现在的生产工人,自己生活富足了,精神也富足了!
赤礁村8700多亩滩涂成了一片“希望的田野”,电力有了保障,村民们纷纷捣腾起滩涂养殖,办起了水产品加工企业……一条条电力线路,通往康庄大道。赤礁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百姓们的日子红火起来了。
电冰箱里瓜果鲜,电磁炉上飘饭香。电视空调洗衣机,农家生活乐淘淘。76岁的赤礁村村民陈继文现在早已经能熟练地使用家里的各种电器了。
提起“电”的话题,陈老伯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电啊,现在是一天都离不开了。过去家用电器少,村里电压也不稳,遇到刮风下雨那肯定停电。平时家里两样大电器同时用,咱还怕线路烧坏。现在,你瞧,家里煮饭都是电磁炉,电饭煲,用电煮得快,又方便。现在线路很稳定,台风来了都很少停电,怎么用电都不担心。”
据赤礁村村电工介绍,过去,赤礁村因较为偏远,线路布局不合理,电线线径小、线路老化陈旧,布线杂乱无章,电网弱脆不堪。经过农村电网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后,村里的电力线路重新规划布局,并增加了五台变压器,大大提高了农村供电的可靠水平。
赤礁村村委会主任陈起实禄语重心长地说——“有电,才有胆,才胆才有了赤礁的新发展!”
据了解,截止目前,赤礁村已兴办起3家成规模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2008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之初的1.1万元,提到到2011年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企业做大了,村民富裕了,便开始“反哺”家乡,村里修起了环村公路,建起了村级文化中心、活动场所,有了物品齐全的超市,有了藏书颇丰的农家书屋,村容村貌整洁了,村里的环境更加优美了。
思维活跃的赤礁人在“用电”的过程中又拨起了“经济算盘”。
大专毕业的小陈和几个朋友开起了网店,卖起“福清紫菜”。他坦言这样一来,自己就不用再为激烈的就业形势担心了,既可以帮家人查阅海产品供求信息,开阔自己的眼界,又能让福清紫菜走出“家门”,走得更远,回报更高。这样是一举多得。
过去番薯甜生活苦。如今,电力的充足,生活的富裕,赤礁村的老百姓生活比蜜甜!
据悉,2010至2012年期间,福清供电有限公司共投入农村电网改造资金2.86亿元,改造台区692个,涉及新建及改造高压线路422.12公里,低压线路830.4公里。该市35万农村用户和赤礁村的百姓们一样以会心的笑容完美诠释了电力新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每一天。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电气网证实,仅供您参考